輕工重器誕生記
——中國第一臺制瓶機制造紀實
(連載十)
作者/張一民
責任編輯/東山勞野
終成正果,被龍王爺“收藏”
打開已經紙面發黃的卷宗(1967年1月3日起至1967年12月7日止),可以清楚看到這樣的文字記載:
產品名稱:行列式制瓶機
規格:四組
設計單位:山東省輕工業機械廠
北京輕工設計院
河北省輕化工業廳設計院
制造單位:山東省輕工業機械廠
制造時間:1965年9月至1966年5月(一組機)
1966年9月至1967年2月(四組機)
使用單位:上海玻璃瓶二廠
鑒定地點:上海玻璃瓶二廠
鑒定時間:1967年11月6日-11月8日
從上列時間中,我們知道了行列式制瓶機的確切的正式制造投產日期:1967年2月。這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,從那時起,設計單位,制造廠,使用廠共同填補了國家玻璃瓶罐機械的一個空白。在山東淄博周村這塊神奇的土地上,誕生了中國第一臺行列式制瓶機。
為了援助歐洲的阿爾巴尼亞,不屈服于前蘇聯的經濟封鎖和種種壓力,為發展玻璃瓶罐機械工業和提高我國國內技術水平,輕工業部于1964年下半年提出要試制行列機,歷經三年的時間,完成設計圖1300多張,編制工藝裝備方案400多套,做出各種塞規卡規78種130付,各種鉆模70余種,車銑鏜铇磨專用工卡具30余套,非標準刀具絲錐若干種,螺紋塞規環規22付,特別是鑄件中的稀土合金鑄鐵件,更是出類拔萃,保證了一些高強度鑄件的質量。當時的鑄件表面光潔度和內在質量達到了國內一流水平,被上海二玻的全廠職工稱贊的“呱呱叫”。
羅錦釗和他的同事們,在周村這片神奇的土地上,成為奇跡的創造者。在短短的三年時間,超過了蘇制產品水平,達到和接近了美國的同類產品水平,為今后的產品發展奠定了基礎。
根據氣動、單滴、四組機特點,被定名為QD4型行列式制瓶機。1967年,是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第二年,發生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神州大地上的政治大風暴,狂風巨浪席卷全國,從學校到機關,從農村到工廠,到處都飄揚著造反有理的大旗,恰恰是在這樣的歲月里,QD4行列機誕生在狂風暴雨之中?!按虻棺哔Y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”“打倒反動學術權威”的呼聲日益迫近,做為制造行列式機的當家人徐承富,已經感到了這種政治壓力在日趨逼近。羅錦釗雖然暫時沒有被卷進政治斗爭的漩渦,但“打倒反動學術權威”的口號是不言而喻的,他多么盼著抓緊聯系熱試車單位,早日作出鑒定的結論,這樣就可以對輕工部有個交代,對周總理說,我們終于完成了“中國人民援阿的心愿”。
此時的上海,紅旗招展,“紅海洋”遍布全城,造反的鑼鼓此起彼伏,但上海玻璃二廠,原稱上海力達玻璃廠,是一個以人工生產為主的制瓶廠,從1962年開始生產出口空瓶,1965年按照出口項目內容,應在玻璃二廠從美國引進一臺制瓶機,但美國政府在價格上多次刁難,使項目無法落實。后來,上海輕工局援外處的胡學敏、沈寶生二同志,告訴二廠廠長黃佐弟,我國自行設計、自行制造的QD4型行列式制瓶機準備安排在你們廠熱試車,請做好準備工作,一直在引進美機上碰釘子的黃佐弟聞言大喜,立即發動群眾迎接制瓶機的熱試車,迅速成立了行列機籌備小組,頂著運動中的種種阻力,全身心投入到籌備工作中去,頂住了公司黨委說的:“該機器不適合做出口產品?!痹摍C器“廟小菩薩大”不好服侍,意圖將此機拒之門外。
在5個月的時間里,上玻二廠拆建了廠房和20平方米的熔爐,保證了行列機的按時開工試車,制瓶車間職工只經過短時學習就掌握了生產技術,第一天開車,第二天就做出了合格產品,在以出口產品進行的試生產中,產品質量符合出口要求,成品率達到90%以上,在短短的9天里完成了原定二十天的熱試車計劃,試驗了十二種瓶模,而沒有影響生產任務。做為鑒定小組成員之一的羅錦釗,看到一只只出口瓶子,在夾鉗的翻轉下一只只被送往輸瓶機,心情是多么激動??!黃佐弟的大手和羅錦釗的大手緊緊地握在一起,制瓶機前的無言勝過有聲,一個生產廠的代表,一個使用廠的代表,激動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?!爸袊私K于用上了自己制造的制瓶機”。他們在熱火朝天的動亂年代中,悄悄地填補了一項科學技術上的空白。
熱試車成功的消息很快傳到周村,山東輕機廠內的職工一片歡騰,熱烈慶祝第一臺制瓶機的誕生,慶祝援阿設備的試制成功。劉炳珍等八位女工,連夜用紅色的面料,繡出了“海內存知己,天涯若比鄰”的錦旗,懸掛在裝配車間,以展示中阿兩國人民的友誼。
1968年4月,輕工業部辦公廳發來公函,要求援阿QD4型行列式制瓶機6月份起運出港,上海市輕工業局援外辦公室租賃了英國遠航萬噸貨輪“榮福輪”,隨貨裝載2臺行列機,2臺網帶輸瓶機,1臺小五金壓片機2套供料機拆裝零件,80件噴油嘴,從上海碼頭起航,駛往位于巴爾干半島的阿爾巴尼亞的首都地拉那。
六十年代的中國,還沒有萬噸巨輪,更沒有遠航的能力,一向高傲的英國“榮?!碧柎L瑪格列,自認為航線熟悉,在漆黑的夜晚,不顧臺灣海峽狂風巨浪的危險,強行出航前行,臺灣海峽暗礁叢生,礁石林立,稍有不慎就可能觸礁。八月十六日,傳來噩耗,“榮福號”在臺灣海峽觸礁沉沒,有幸的是34名船員無人遇難。而那船援阿設備卻沉入了海底,留給了龍王。
在當時,沉浸在喜悅之中的輕機廠職工并不知道這個消息,3個月后,當輕工部68-輕機字第89號急件到廠,為了不使兄弟國家建設受到影響,決定將上述受損設備重新生產。并在今年的生產任務中優先安排,生產所需物資和配套材料,要注明“榮福輪”受損補訂物資時,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,按照輕工部的要求,立即投入到生產“受損補訂物資”的工作中,用最短的時間,最高的質量水平,如期趕制出了新的援阿所需設備,受到了輕工部上海輕工業局援外辦公室的表揚。